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太原市绿色转型促进条例

时间:2024-07-24 18:21:48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01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太原市绿色转型促进条例

山西省太原市人大常委会


太原市绿色转型促进条例


太原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太原市绿色转型促进条例》已由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8年11月28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太原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8年12月1日



太原市绿色转型促进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绿色转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绿色转型,是指以加强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绿色理念为基础,经济、社会、生态向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第四条 促进绿色转型应当遵循政府引导、公众参与、生态优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绿色转型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组织实施、经费保障,建立适应绿色转型的管理制度、体制和机制。

发展改革、工业、农业、商贸、建设、环保、规划、国土、科技、教育、财政、质监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促进绿色转型工作。



第二章 规划与保障



第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绿色转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太原市绿色转型总体规划纲要。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绿色转型总体规划纲要组织编制和实施本行政区域、本部门、本行业绿色转型规划及年度计划。

第七条 制定绿色转型重大政策、规划,建设重大项目应当进行论证、听证、公示。

第八条 逐步建立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九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应当设立绿色转型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第十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适应绿色转型要求的宜居环境建设、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和谐。

第十一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应当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建设、政府管理等方面,建立绿色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进行评价。

第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发布空气、噪声、水质等信息,定期公布重点排污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情况。

第十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绿色转型信息平台,为社会提供绿色转型标准检索等服务。

企业、事业单位在研究开发、技术改造等工作中,应当建立绿色信息跟踪系统,建立与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工作有关的档案。

第十四条 列入政府绿色转型计划或者政府投资的研究项目、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应当符合绿色标准和绿色转型要求,项目单位应当提供绿色项目方案。



第三章 绿色标准



第十五条 在经济、社会、生态建设、政府管理等领域应当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尚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市人民政府可以组织拟定地方绿色标准。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市人民政府可以组织拟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地方绿色标准。

市人民政府拟定的地方绿色标准,应当按规定程序报请批准、公布。

市人民政府可以发布在本市需要强制执行的标准目录。

第十六条 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绿色标准的实施工作。

第十七条 绿色标准是绿色转型管理、执法、监督和考核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有关部门绿色转型工作的依据。

第十八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标准复审周期适时提出复审意见。

标准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

第十九条 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第四章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第二十条 实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生态环境可支撑的人口、经济规模和容纳污染物的承载力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定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承载水平。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报告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后,报市人大常委会批准,作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绿色转型的依据。

第二十一条 实行主体功能区制度。依据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报告,确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按照功能区划要求,制定功能区内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区域开发建设规划。对不符合生态环境承载力、功能区划要求的污染企业实施淘汰或者异地搬迁改造;对重要水资源涵养区、水土保护重点预防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与修复。

第二十二条 编制森林资源开发保护规划,按规划建立森林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建设模式,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森林生态系统。

第二十三条 禁止在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区域内从事开采矿产资源等活动。

第二十四条 营业性炉灶、茶(浴)炉、土小锅炉以及产热量在规定标准以下的锅炉禁止燃用原煤,推广使用太阳能、天然气、煤气、液化气、型煤等清洁能源。

在农村积极推广使用沼气。

第二十五条 对建筑、开采矿、物流、发电、煤焦、冶炼、水泥、电石等容易产生粉尘、噪声的行业,执行扬尘、粉尘、噪声污染排放标准及控制污染的操作规程。

第二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不符合国家或者太原绿色标准的环保建筑、装饰、装修材料。



第五章 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在绿色转型总体规划纲要中应当明确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和要求,编制、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第二十八条 实行废弃物管理制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应当承担相应的处理义务。

生活废水排放达到核定排放量的,应当进行废水的再生利用;未达到的,由城市公共污水企业处理,进行循环利用。

生活固体废弃物应当分类处置,可再利用的应当进行再生利用。

第二十九条 单位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建立耗能及排放废弃物档案,真实记录耗能及排污情况,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查阅。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清洁生产和绿色转型的需要公布污染严重企业名单。列入名单的企业应当以互联网等方便社会公众查阅的方式公布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情况。

第三十条 企业应当对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以及废物的产生情况进行监测,并根据需要对生产和服务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第三十一条 实行绿色市场准入制度。对不符合绿色转型规划、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主体功能区划要求、循环经济要求和达不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项目,依法不予批准。

第三十二条 商品零售场所应当向消费者有偿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塑料购物袋。

餐饮业一次性餐具应当使用可降解餐具。

在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的范围内,在农村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

第三十三条 建立能够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收费机制。

第三十四条 发展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主的生态农业、产业。实行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过程的安全检测和监督管理制度,推行科学的、有益于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食品消费模式。



第六章 培育绿色文化



第三十五条 实行绿色文化教育制度。幼儿园、中小学校应当制定教学规划,设置绿色文化课程,培育和提高儿童及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环境和环境道德观念。

第三十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绿色转型培训纳入公务员培训规划,对行政执法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建立培训制度,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绿色转型知识培训。

第三十七条 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应当设置绿色转型专题或者专栏,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绿色消费、生态人居等绿色文化。



第七章 管理与监督



第三十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促进绿色转型目标责任制,明确不同机构、岗位工作人员在促进绿色转型工作中的责任。

第三十九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应当将绿色转型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对所属部门的绿色转型工作进行评议考核。

第四十条 实行绿色转型行政首长负责制。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促进绿色转型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第四十一条 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环境监察制度,加强现场执法检查。

第四十二条 绿色转型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三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对绿色转型活动进行监督。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绿色转型工作机构或者有关部门投诉、举报。接到投诉、举报的单位应当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告知投诉人或者举报人。



第八章 鼓励与奖励



第四十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应当安排专项资金,淘汰落后产能;对大气治理、污水处理、废水利用、垃圾无害化处理等节能、减排、降耗的重点项目,财政给予贴息;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降耗,实施绿色产品认证、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科技开发,财政优先提供支持。

第四十五条 支持绿色转型项目申请银行信贷、融资租赁和国家专项资金,采取财政贴息补助、延长项目经营权期限等措施,鼓励不同经济成分以多种形式投入绿色转型。

第四十六条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学技术应用,促进绿色转型。

第四十七条 政府应当优先采购并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优先购买和使用符合绿色标准的产品和服务。

第四十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设立促进绿色转型专项奖励资金,用于奖励促进绿色转型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十九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生态文明奖,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完成绿色转型年度考核目标的给予奖励。

第五十条 实行“绿色十佳”年度单位、人物评选制度。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每年对绿色转型有突出贡献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进行评选并给予奖励。

第五十一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设立奖励举报专项资金,鼓励投诉举报各种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五十二条 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在绿色转型中发挥技术指导和服务作用。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委托有条件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促进绿色转型的公共服务。

鼓励和支持中介机构、学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绿色转型宣传、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促进绿色转型。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罚。

第五十四条 行政机关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制定绿色转型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制定,逾期不制定的,追究其相关行政责任。

第五十五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章 附 则



第五十六条 本条例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江苏省城市建设用地管理和房屋拆迁安置试行办法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江苏省城市建设用地管理和房屋拆迁安置试行办法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1982年10月9日江苏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原则批准)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拆迁户居住用房的安置
第三章 拆迁房屋的补偿
第四章 调解和奖惩
第五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逐步建设和改造城市,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改善城市人民的居住条件,妥善处理城市建设中的拆迁房屋问题,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并结合我省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城市范围内的国有土地,包括街道、庭院、各种建筑地基、河、沟、湖、塘、公园、绿地、山林、海滨、滩地和其它一切空地,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只有按照规定的范围、规模、用途的使用权,不得任意侵占、转让、出租、买卖、变相买卖或者变更用途。
第三条 经批准在城市国有土地上建设的项目,由建设单位向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主管机关申请办理划拨用地手续。如有地面建筑物和构造物,得向城市主管房屋拆迁机关申请办理地面建筑物、构造物(以下简称房屋)的拆迁事宜。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开挖、
填土、吹填和破坏现有地形地貌,不得擅自乱拆乱建房屋。
第四条 城市房屋拆迁建设安置工作由市、县(区)人民政府城市房屋拆迁建设的主管机关(以下简称主管机关)统一组织、管理,妥善安置被拆迁单位或者拆迁户。主管机关、建设单位、被拆迁单位的上级部门、被拆迁居民的工作单位、街道办事处、公安派出所等,均有责任积极配
合,做好宣传解释和动员搬迁工作,被拆迁单位或者被拆迁居民在按照本办法规定得到补偿、安置后,必须服从国家建设需要,按期搬迁、让地。
禁止建设单位与被拆迁单位或者拆迁户私自洽谈条件和私拆房屋。
第五条 在城市国有土地上的建设项目,必须向主管机关交纳开发、配套、拆迁安置费。在城市规划范围内征用土地建设的项目,除按照《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和有关规定承担各项征地费用外,还必须交纳开发、配套费。开发、配套、拆迁安置费按照占地面积计算。各城市应当根
据当地具体情况,按照建设项目的性质、用地位置和占地面积,制定分类、分级收费标准,制定收交、使用和管理开发、配套、拆迁安置费的章程。开发、配套、拆迁安置费由主管机关统筹安排,用于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土地,统一安置拆迁户住房和建设相应的市政公用配套设施。
第六条 除住宅建设和必要的市政工程、生活配套设施外,其它新建、扩建工程项目,原则上应不拆迁或者尽量少拆迁城市居民区住宅房屋。城市居民住宅建设,要鼓励拆迁改造棚户区和人口密集、居住条件较差的地段。严禁“见缝插针”违背城市规划的要求建房,严格控制征用城市
郊区蔬菜地建房。要从城市规划的全局着眼,逐步创造条件改造旧城市。

第二章 拆迁户居住用房的安置
第七条 拆除城市居民住宅,在建设单位交纳开发、配套、拆迁安置费之后,拆迁户的住房由主管机关统一组织安置。

拆迁户的住房也可以由以下几种渠道解决:
1.由建设单位提供住房,可以酌情减收建设单位一部分开发、配套、拆迁安置费。
2.由拆迁户所在单位优先安排拆迁户住房,相应减收该单位建设住宅需交纳的开发、配套、拆迁安置费。
3.有条件的也可以由拆迁户移地自拆自建。移地重建时,必须按照规划部门核定的地点、用地面积和建筑要求建房。由主管机关按照被拆迁房屋面积,适当补偿其拆迁建筑费用。
第八条 主管机关应当有计划地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和居民住宅建筑标准,建设相应的房屋用以统一安置拆迁户。安置标准应当按照拆迁户原有居住面积和家庭人口状况,参照当地居民住宅分配标准,合理确定。
对原住房过宽的拆迁户,在给以适当照顾之后,其安置居住面积也可以比原住房有所降低。
拆迁户的原居住面积,以合法建筑的居住面积为准;拆迁户的家庭人口,以主管机关发出拆迁房屋通知时的正式常住户口为准,临时非正常迁入的人口,不予安置。
第九条 由主管机关统一组织安置的住房,拆迁户可以采取租用形式,按照当地规定交纳房租;也可以向主管机关申请购买,取得私房产权。原居住私有房屋的拆迁户,可以优先获准购买。房屋价格按照当地规定。
拆迁户取得私房产权后,应当按照规定交纳房地产税。
第十条 安置拆迁户的住房尽可能一次解决。如因特殊原因需要作临时性安置时,主管机关应当安排好过渡用房。如拆迁户投亲靠友,自行解决过渡房的,主管机关应予鼓励,并付给适当临时安家费。临时性安置的时间,一般不要超过一年。
第十一条 对被拆迁居民的户口迁移,粮食、副食品和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以及子女转学、转托等问题,当地公安、粮食、商业、教育等部门应当及时办理。

第三章 拆迁房屋的补偿
第十二条 拆除城市居民私有房屋(包括院墙、水井等附着物,下同),主管机关应当付给房屋产权人房屋收购费,付费多少,由当地房管部门按照规定标准合理评定。在房屋产权人结清房地产税金并经房管部门注销产权后,收购费一次付给房屋产权人。本项私房如存有产权、债务纠
纷,应由房主自理。
如房屋产权人不愿作价处理,可在规定期限内自行拆除,由主管机关适当补偿拆除人工费。
第十三条 拆除公有居住房屋,在建设单位交纳开发、配套、拆迁安置费后,由主管机关统一安置拆迁户住房,建设单位对原房屋产权单位不另给补偿。
第十四条 拆除公有非居住用房(或者建筑物、构造物),按照以下办法之一予以处理:
1.由建设单位补偿被拆迁单位建筑物的迁建费,被拆迁单位是否另行筹建,可自行处理。
2.由建设单位提供相应的房屋给被拆迁单位。主管机关可以酌情减收建设单位一部分开发、配套、拆迁安置费。
3.拆除一般公有房屋,在建设单位交纳开发、配套、拆迁安置费后,可由主管机关统一筹建,按原建筑面积归还被拆迁单位。
4.拆除公共设施、营业用房和生产用房,应当事先与有关主管部门协商,妥善处理。
5.市政建设项目拆除公有非居住用房的补偿,由各城市根据当地情况自行规定。
第十五条 拆除违章建筑和临时性建筑不予补偿。
由于污染环境,造成公害,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限期拆迁的单位,不予补偿。
第十六条 被拆迁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超越本办法规定范围,提出额外要求或者附加条件;建设单位或者主管机关,也不得无原则地给予额外补偿。

第四章 调解和奖惩
第十七条 在执行本办法规定时,有关方面如发生争议,由市、县(区)主管机关调解仲裁;调解无效时,各方均有权向司法机关起诉。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人民法院裁决均无权强行拆除他人房屋。
第十八条 被拆迁单位或个人有权要求按本办法规定获得补偿和安置。
被拆迁单位或个人在按照本办法规定获得补偿和安置后,必须在规定期限内迁出(拆房)让地。对坚持不合理要求,逾期不搬者,由主管机关和其上级部门进行批评教育。对经教育无效,拒绝搬迁、蓄意刁难、无理取闹、严重影响工程建设者,公安机关要依法进行干预,直至传讯责令
限期搬迁;对其中极少数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依照司法程序予以惩处。
第十九条 被拆迁单位或者个人积极主动配合拆迁工作,以实际行动克服自己的困难支持国家建设的,当地主管机关和建设单位应当予以鼓励,或者在安置时给予一定优惠。
第二十条 政府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借拆迁安置之机,弄虚作假,贪污受贿,私分住房,勒索财物,侵犯国家、集体、群众利益的,应当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以行政处分、经济或者法律制裁。
第二十一条 对于违法乱纪的行为,任何人均有权揭发、控告,主管机关和司法机关都应当受理,并及时处置。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拆除寺庙、教会房屋、文物古迹古建筑以及外侨房屋等,应当请当地政府核准,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拆除范围内如有古树、名木、文物、古迹、宝藏等,必须事前报告有关主管部门妥善处理,不得擅自毁坏或者据为己有。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不适用于私人建房。私人建房和私人房屋原地翻建,按照当地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县城以上的城市。各地可以按照本办法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具体规定各项收费标准和各类房屋的拆迁补偿、安置标准,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试行。



1982年10月9日

丽水市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实施办法

浙江省丽水市人民政府


丽水市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实施办法

丽政令〔2002〕26号


《丽水市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实施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二○○二年七月二十三日

丽水市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出让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和国土资源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丽水市莲都区行政区域内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招标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出让人)发布招标公告,邀请特定或者不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加国有土地使用权投标,根据投标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拍卖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出让人发布拍卖公告,由竞买人在指定时间、地点进行公开竞价,根据出价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出让人发布挂牌公告,按公告规定的期限将拟出让宗地的交易条件在指定的土地交易场所挂牌公布,接受竞买人的报价申请并更新挂牌价格,根据挂牌期限截止时的出价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

  第四条 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活动,应当有计划地进行。

  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市场状况编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计划,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六条 出让人应当按照出让计划,会同市计划、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共同拟订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地块的用途、年限、出让方式、时间和其他条件等方案,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土地储备供应委员会负责协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土地有形市场评标专家库,并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进行监管。


  第二章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和条件设定

  第八条 以下国有土地使用权应当采取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

  (一)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

  (二)前项规定以外用途的土地的供地计划公布后,同一宗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

  (三)出让人认为适宜采用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的其他项目用地。

  第九条 对具备拍卖条件,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以拍卖方式出让:

  (一)以获取最高出让金为主要目标,以出价最高为条件确定受让人的;

  (二)对土地使用者资格没有特别限制,一般单位或个人均有可能有受让意向的;

  (三)土地用途无特别限制及要求的;

  (四)其他应当以拍卖方式出让的土地。

  第十条 对不具备拍卖条件,但属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出让:

  (一)除获取较高出让金外,还具有其他综合目标或特定的社会、公益建设条件的;

  (二)土地用途受严格条件限制,仅少数单位或个人可能有受让意向的;

  (三)其他应当以招标方式出让的土地。

  第十一条 属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采用挂牌方式公开出让:

  (一)招标、拍卖未成交的地块;

  (二)不适宜招标、拍卖的地块。

  第十二条 出让人应当根据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地块的情况,编制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文件。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文件应当包括:

  (一) 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公告;

  (二) 投标或者竞买须知;

  (三) 宗地图、土地使用条件;

  (四) 标书或者竞买申请书、报价单;

  (五) 成交确认书;

  (六)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文本。

  第十三条 出让人应当在投标、拍卖或者挂牌开始日前20日发布招标拍卖或者挂牌公告,公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宗地的基本情况和招标拍卖挂牌的时间、地点。

  公告应在指定的场所和《丽水日报》或其他新闻媒体刊登。

  第十四条 招标拍卖挂牌公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出让人的名称和地址;

  (二)出让宗地的位置、现状、面积、使用年期、用途、规划设计要求;

  (三)投标人、竞买人的资格要求及申请取得投标、竞买资格的办法;

  (四)索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文件的时间、地点及方式;

  (五)招标拍卖挂牌时间、地点、投标挂牌期限、投标和竞价方式等;

  (六)确定中标人、竞得人的标准和方法;

  (七)投标、竞买保证金;

  (八)其他需要公告的事项。

  第十五条 出让人应当根据土地估价结果和政府产业政策,综合确定标底或者底价(标底或者底价也即保留价,下同)。

确定招标的标底,拍卖的起叫价、底价,挂牌的起始价、底价,投标、竞买保证金,应当实行集体决策。

  招标的标底和拍卖挂牌的底价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活动结束之前应当保密。


  第三章 招 标

  第十六条 招标可采用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两种方式。

  公开招标是指出让人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符合条件的投标人在规定的期限内将标书投入标箱,由出让人对标书进行评审,标价最高者或者综合评分最高者中标的招标方式。

  邀请招标是指出让人向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出招标邀请书,并对被邀请投标人标书进行评审,标价最高者或综合评分最高者中标的招标方式。

  第十七条 采用公开招标或者邀请招标,由出让人根据土地使用权招标出让的资格范围、内容等因素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供地计划及地块的具体情况集体研究确定。

  对土地使用者有资格限制或特别要求而不适宜公开招标的,可以进行邀请招标,其他一律采用公开招标。

  采用邀请招标的,被邀请的投标人不得少于3人,并应根据规划情况、开发强度、商业信誉和资金状况综合选择。

  第十八条 招标应设立招标委员会,具体负责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出让工作。招标委员会由出让人会同计划、建设规划、财政、监察等部门组成。

  第十九条 招标文件是招标的主要依据,对招投标双方均有约束力,一经发出,不得随意撤回或变更。

  招标文件应当采用规范格式,其主要内容包括招标项目的技术要求、对投标人资格审查的标准、投标报价要求和评标标准等所有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以及拟签订合同的主要条款。

  出让人在投标截止时间至少15日前,以书面形式发出的修改、补充、答疑文件属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

  第二十条 投标人投标时应填写标书,并由法定代表人签名和加盖公章后密封(投标人为个人的由投标人签名)。

  投标人应在投标截止日期前将标书投入标箱。招标公告允许邮寄标书的,投标人可以邮寄,但出让人在投标截止时间前收到的方为有效。

  投标人的标书还应当包括下列附件:

  (一)营业执照副本及法人代表证明书(原件);

  (二)法人代表的身份证影印件(个人投标的为身份证影印件)。

  标书投入标箱后,不可撤回。投标人应对标书和有关书面承诺承担责任。

  投标人应勘察招标的土地。对土地现状有异议的,应在投标前提出。标书一经投入标箱的,视为无异议。

  第二十一条 出让人应按招标公告或招标邀请书规定的时间、地点开标。定标时,应有招标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通过。

  第二十二条 开标、定标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出让人按照招标公告规定的时间、地点开标,邀请所有投标人参加。由投标人或者其推选的代表检查标箱的密封情况,当众开启标箱,宣布投标人名称、投标价格和投标文件的主要内容,并经公证机关公证。投标人少于3人的,出让人应当依照本办法重新招标。

  (二)评标小组进行评标。评标小组由出让人代表和有关专家组成,成员人数为5人以上的单数。除出让人代表外,其余成员在开标前一天,从土地有形市场评标专家库中随机选定。

  评标小组可以要求投标人对投标文件作出必要的澄清或者说明,但是澄清或者说明不得超出投标文件范围或者改变投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

  评标小组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并推荐合格的中标候选人。

  (三)出让人根据评标结果,确定中标人。

  全部投标价均低于标底时,招标主持人应当宣布投标无效。

  第二十三条 对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或者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且价格最高的投标人,应当确定为中标人。

  第二十四条 下列标书为无效标书:

  (一)超过投标时间所投的标书或截止日后所收到邮寄标书;

  (二)标书或标书附件不齐全或不符合规定的;

  (三)标书或标书附件字迹不清,无法辨认的;

  (四)投标人不具备资格的;

  (五)委托他人代理,委托文件不齐全或不符合规定的;

  (六)投标人递交两份或两份以上内容不同的投标书,未声明哪一份有效的;

  (七)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或招标文件规定情形的。

  第二十五条 由于全部投标价均低于标底而宣布投标无效的,出让人应确定再次招标的时间。

  第二十六条 标底被泄露的,出让人应在开标前终止招标。终止招标应当公告或通知投标人。


  第四章 拍 卖


  第二十七条 竞买人应勘察拍卖的土地。对土地现状有异议的,应在申请竞投前提出。竞买人参加拍卖应价的,视为无异议。

  第二十八条 出让人更改拍卖公告的,应在竞买申请截止7日前作出相应公告,竞买人可在拍卖申请截止日前作出变更修改或者撤销竞买申请。

  第二十九条 竞买人应对竞买申请书的承诺承担责任并全面履行。

  第三十条 出让人对竞买人提供的申请文件进行审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申请无效:

  (一)申请文件在竞买申请截止日后收到的;

  (二)申请文件不齐全或不符合规定的;

  (三)申请文件字迹不清,无法辨认的;

  (四)申请人不具备资格的;

  (五)委托他人代理,委托文件不齐全或不符合规定的。

  第三十一条 出让人对符合资格的竞买人发给编号的竞买标志牌。

  竞买标志牌代表竞买人的资格。拍卖进行中,在新开价之前,竞买人不得撤回已经举出的竞价标志牌。

  第三十二条 出让人应在公告的时间、地点进行拍卖。拍卖会由拍卖主持人主持。

  竞买人不足3人,或者竞买人的最高应价未达到底价时,主持人应当终止拍卖。

  拍卖主持人在拍卖中可根据竞买人竞价情况调整拍卖增价幅度。

  第三十三条 拍卖会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主持人点算竞买人;

  (二)主持人或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拍卖宗地的位置、面积、用途、使用年期、规划要求和其他有关事项;

  (三)主持人宣布起叫价和增价规则及增价幅度;

  (四)主持人报出起叫价;

  (五)竞买人举牌应价或者报价;

  (六)主持人确认该应价后继续竞价;

  (七)主持人连续三次宣布同一应价而没有再应价的,主持人落槌表示拍卖成交;

  (八)主持人宣布最高应价者为竞得人。

  第五章 挂牌交易


  第三十四条 挂牌依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在挂牌公告规定的挂牌起始日,出让人将挂牌宗地的位置、面积、用途、使用年期、规划要求、起始价、增价规则及增价幅度等,在挂牌公告规定的土地交易场所挂牌公布;

  (二)符合条件的竞买人填写报价单报价;

  (三)出让人确认该报价后,更新显示挂牌价格;

  (四)出让人继续接受新的报价;

  (五)出让人在挂牌公告规定的挂牌截止时间确定竞得人。

  第三十五条 挂牌时间不得少于10个工作日。挂牌期间可根据竞买人竞价情况调整增价幅度。

  第三十六条 挂牌期限届满,按照下列规定确定是否成交:

  (一)在挂牌期限内只有一个竞买人报价,且报价高于底价,并符合其他条件的,挂牌成交;

  (二)在挂牌期限内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竞买人报价的,出价最高者为竞得人;报价相同的,先提交报价单者为竞得人,但报价低于底价者除外;

  (三)在挂牌期限内无应价者或者竞买人的报价均低于底价或均不符合其他条件的,挂牌不成交。

  在挂牌期限截止时仍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竞买人要求报价的,出让人应当对挂牌宗地进行现场竞价,出价最高者为竞得人。

  第六章 成交办理

  第三十七条 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确定中标人、竞得人后,出让人应当与中标人、竞得人签订成交确认书。

  成交确认书应当包括出让人和中标人、竞得人的名称、地址,出让标的,成交时间、地点、价款,以及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以下简称《出让合同》)的时间、地点等内容。

  成交确认书对出让人和中标人、竞得人具有合同效力。签订成交确认书后,出让人改变竞得结果,或者中标人、竞得人放弃中标宗地、竞得宗地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中标人、竞得人应当按照成交确认书约定的时间、地点,与出让人签订《出让合同》。

  中标人、竞得人支付的投标、竞买保证金,抵作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其他投标人、竞买人支付的投标、竞买保证金,出让人必须在招标拍卖挂牌活动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予以退还,不计利息。

  第三十九条 中标人或竞得人应当在签订《出让合同》60日内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逾期未全部支付的,出让方有权解除合同,并可请求违约赔偿。但在《出让合同》中有具体约定的除外。

  第四十条 出让方应当按照合同规定,提供出让的土地使用权。未按合同规定提供土地使用权的,中标人、竞得人有权解除合同,并可请求违约赔偿。

  第四十一条 招标拍卖挂牌活动结束后,出让人应在10个工作日内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结果在指定的媒介公布。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应当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而擅自采用协议出让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三条 依据国土资源部《招标拍卖挂牌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 中标人、竞得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中标、竞得结果无效;造成损失的,中标人、竞得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投标人、竞买人提供虚假文件隐瞒事实的;

  (二)中标人、竞得人采取行贿、恶意串通等非法手段中标或者竞得的。

  第四十四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活动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收受贿赂、泄露秘密的,由所在单位或监察机关依法依纪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五条 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