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成都市人大常委会任命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知识考试试行办法

时间:2024-06-16 01:07:43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33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成都市人大常委会任命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知识考试试行办法

四川省成都市人大常委会


成都市人大常委会任命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知识考试试行办法

2001-04-19


(2001年4月19日成都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52次主任会议通过,2001年4月19日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以成人办[2001]38号文件发布)



第一条 为促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法律,提高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推进依法治市,根据《成都市人大常委会监督条例》和《成都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应当参加法律知识考试的人员为:

(一)被提请任命的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委会副秘书长、常委会办事机构负责人;

(二)被提请任命的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秘书长和委、办、局主任(局长);

(三)被提请任命的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市人民检察副检察长;

(四)被提请任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第三条 在届内因工作变动担任他职,并仍由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人员不再进行法律知识考试。

因换届拟继任的人员在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任命前,仍需进行法律知识考试。

第四条 考试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

考试成绩及格以上者,方可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不及格者允许补考一次。

第五条 考试的基本内容包括公共内容、重要内容和其他内容。

公共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地方国家机关建设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法制理论。

重要内容为拟任职部门执行的实体法和程序法。

其他内容为市人大常委会认为需要考试的其他法律、法规。

第六条 法律知识考试工作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领导下进行,由法制工作委员会承办。

第七条 法律知识考试采用集中开卷笔试方式。

第八条 法律知识试卷实行题库制。

第九条 试卷内容严格保密。试卷应在开考前由主考人员当众拆封。

第十条 参加考试人员应遵守考场纪律,独立完成答卷。

第十一条 评卷应遵循公平、公正、严格的原则。

第十二条 法律知识考试成绩向主任会议和常委会会议报告。

第十三条 本办法应用中的问题由法制工作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泰州市经济发展软环境投诉管理暂行规定

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泰州市经济发展软环境投诉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二○○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泰政办发〔2001〕53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泰州市经济发展软环境投诉管理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泰州市经济发展软环境投诉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了有效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特别是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及时受理并认真处理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中的投诉事项,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泰州市经济发展软环境投诉中心统一负责全市软环境建设中投诉事项的受理、交办、催办和督查。
第三条 在本市从事经济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对行政机关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均可向投诉中心投诉:
(一)在行政审批、规费收取、行政执法等方面违法违章的;
(二)服务承诺制度履行不到位的;
(三)影响城市对外形象的;
(四)基础设施方面影响招商引资的;
(五)为外商投资企业、外来投资者服务不到位的;
(六)其他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
第四条 投诉人可由本人或者委托代理人(须持有委托书)进行投诉,可采取书面或口头形式,重大投诉事项须提交书面材料。
第五条 投诉材料内容应包括:
(一)投诉者有效身份证明;
(二)明确的投诉对象;
(三)投诉请求;
(四)事实和理由;
(五)投诉人或代理人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
第六条 投诉中心对投诉事项应予登记,并分下列情况予以处理:
(一)经审查事实清楚,情节简单,且属行政机关职权管辖范围内的投诉事项,由投诉中心督促有关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二)对须转交有关行政机关和组织进一步调查、研究、处理的投诉事项,投诉中心应自受理投诉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提出交办意见,交有关行政机关和组织处理。有关行政机关和组织应在接到交办通知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在时限要求内不能办理完毕的,投诉中心应督促有关部门抓紧办理,最长时间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三)对须由多个行政机关和组织共同处理的投诉事项,由投诉中心指定其中一个部门负责牵头处理,办理时限同上;
(四)对重大投诉事项,由投诉中心组织有关行政机关共同处理,办理时限同上;
(五)经审查不属于行政机关职权管辖范围内的投诉事项,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移送相关机构处理,并答复投诉人。
第七条 投诉事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市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可以延期办理,但应及时告知投诉人:
(一)不可抗力;
(二)规划调整;
(三)原行使职权的机构被撤销,尚未确定继续行使其职权的机构的;
(四)其他。
第八条 投诉事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结办理:
(一)经投诉中心或有关行政机关协调,争议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纠纷得到解决的;
(二)在受理投诉过程中,投诉人就投诉事项申请仲裁、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
 (三)投诉人自愿放弃投诉的;
(四)投诉人无故不出席协调活动或拒绝与投诉中心联系、配合的;
(五)投诉事项有其他可以终结情形的。
第九条 投诉中心直接办理的,投诉中心应在办理完毕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处理意见答复投诉人;交由有关部门办理的,也应及时将交办情况告知投诉人。
第十条 对投诉中心交办的投诉事项,有关行政机关和组织应及时认真办理,并自办理完毕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直接答复投诉人,同时抄报投诉中心。
第十一条 对投诉中心交办的投诉事项,有关行政机关和组织弄虚作假、拖延推诿或不按规定办理的,经市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予以通报批评;造成不良影响或损失的,依照纪律处分的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及分管领导的责任。
第十二条 投诉中心工作人员在投诉事项办理中不履行职责、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收受贿赂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三条 投诉中心办公地点设在泰州市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十四条 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各市(区)人民政府可参照本规定,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广东省奖励举报书报刊电子出版物领域“制黄”“贩黄”和非法出版活动有功人员暂行办法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


广东省奖励举报书报刊电子出版物领域“制黄”“贩黄”和非法出版活动有功人员暂行办法
广东省第九届人大




第一条 为严厉打击“制黄”、“贩黄”和非法出版活动,强化市场管理,保障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出版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凡直接或以书面、电话及其它形式向省、市、县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和公安机关举报“制黄”、“贩黄”和非法出版活动的公民、港澳台同胞、华侨、外国人,经查证属实,即为举报有功人员。
第三条 书报刊、电子出版物领域的“制黄”、“贩黄”和非法出版活动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作、储存、运输、销售淫秽色情、违禁及非法出版的图书、报纸、期刊和电子出版物。
图书的媒体形态包括:书籍、课本、图片、年历、挂历等出版物。
电子出版物的媒体形态包括:软磁盘(FD)只读光盘(CD-ROM)、交互式光盘(CD-I)、照片光盘(PHOTO-CD)、高密度只读光盘(DVD-ROM)、集成电路卡(ICCARD)和新闻出版署认定的其他媒体形式。
第四条 具体奖励办法如下:
1.举报“制黄”、“贩黄”和非法出版活动以及无证从事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制作活动,查获其用于编辑、制作、印刷、复制、贩卖等生产、运输专用工具、设备的,按每案没收生产、运输等专用工具、设备的拍卖(价拨)收入或罚没总金额的10%以内的奖励金予以奖励。举报非法光
盘生产线的,按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2.举报“制黄”、“贩黄”和非法出版活动及无证从事书报刊、电子出版物批发(含储存)、销售活动,查获淫秽色情、违禁出版物和数额较大的非法出版物,每宗收缴数量1000至1万册(张)的,视情给予5000元以下奖励金;收缴数额1万册(张)以上的,视情给予5万元以下奖励金? ? 3.同时举报前两项,属同一违法违规者的,按奖励金数额大的一项给予举报有功人员奖励;属不同违法违规者的,合并给予奖励。
4.举报重大淫秽色情、违禁出版物案件,非法出版物数额10万册(张)、非法经营数额200万元以上案件有特殊贡献的,经省扫黄打非领导小组批准,可不受上述奖金数额的限制。
5.两人以上举报同一案件线索的,由奖励金颁发机关按举报人在结案中的不同作用,决定每个人在奖金额中的份额。
第五条 已查获用于书报刊、电子出版物领域“制黄”、“贩黄”等生产、运输专用工具、设备的变价收入和罚款,查获淫秽色情、违禁出版物和非法出版物的罚款,应全额上缴同级财政。奖励举报人的奖励金,由同级财政部门从该罚没收入中予以核拨。
第六条 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奖励工作在省“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下,由省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和公安机关组织实施。
第七条 奖励举报有功人员的奖励金,无特殊情况,一般应在破获案件的3个月内,由行政主管部门向举报人颁发。
第八条 接受举报和实施奖励要由专人负责,严格为举报人保密。未经举报人同意,不得公开举报人姓名、身份、居住地及有关资料。违者追究其行政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举报有功人员打击报复,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九条 各市、县可参照省的规定,制订具体实施细则执行。
第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9年6月7日